发布时间:2019-12-15 相关聚合阅读:
近日
11家国家级媒体组成的采访团
来马鞍山集中采访啦!
这次,
他们关注的主题是?
近日,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的 “督察整改看成效”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我市,来自CCTV、CGTN、人民网、光明网、红星新闻、财经等 11家中央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报道采访团,以权威、客观、前瞻的视角,重点围绕我市长江岸线整治和慈湖河黑臭水体治理情况进行了采访报道。
一起来看看
记者们都去哪儿了?
薛家洼
过去,
这里是一些非法码头
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
如今已成为游人如织的
“网红”打卡点。
△整治前的薛家洼
△如今的薛家洼
当记者们
看到整治前后的对比图时,
纷纷惊叹“变化太大了”。
离开薛家洼,顺着沿江绿道前行,
记者们进入杨树林,
这是一处保留多年的
原生态滨江湿地。
结合相关规划,
马鞍山实施了树木整理、配植苗木、
水系连通、修建栈道、
出入口改造等工程,
对该区域进行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
形成“杨树林一片、水系两通、
栈道两环、出入口三个”的景观效果。
记者们纷纷表示,透过薛家洼和滨江公园整治前后的变化,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我市通过拆除非法码头、取缔散乱污企业、恢复长江自然岸线,还江岸于民,打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信心与决心。
陈家圩
整治前的陈家圩
整治后的陈家圩
昔日的陈家圩非法码头
砂场密布,
“扬尘满天飞、污水遍地流”。
伴随着渔民上岸定居、搬迁拆迁,
修复江岸、植树复绿
一系列工程的开展,
曾经满布“疮痍”,
如今换了风景。
非法码头被取缔之后,经营者们如何转型?记者们来到陈家圩附近的一家农业生态园,采访了这里的老板。“我从事了十多年码头生意,2017年关闭码头之后,在这里做起了绿色农业生意”,他告诉记者,“尽管与之前相比,收入减少了,但是看着长江边的景色越来越美,来这边的游客也多了,我相信我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尖担沟
作为汇入长江的慈湖河支流,
由于雨污混接错接、管网渗漏等问题,
这里原来是人人避而远之的“龙须沟”。
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生态修复…
综合施策
让尖担沟一举摘掉“黑臭帽”。
沿着游步道一路前行,尖担沟水面清澈、水草茵茵,已看不到昔日黑臭的影子。记者们对这片藏身于马鞍山工业园区内的“景观带”赞不绝口。
二污厂
“这里的出水可养活鱼!”在厂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曾经,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只能作为绿化用水,经过提升改造,如今,该处理厂日处理量达到13.5万吨,出水指标升级为国家一级A类标准。
博望区
近年来,博望区全面落实保障上岸渔民保障性住房、最低生活保障、子女就学等工作。在博望区,记者们深入企业车间和居民小区,对企业负责人以及退捕转产的渔民进行采访,了解他们上岸之后的生活安置情况。
记者们都说了啥?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
After being alarmed by the central environmental inspectors in recent years, the city realized the damage and launched a campaign to move the polluters away from the river bank.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drawn red lines, and factories are now prohibited from operating within a a kilometer of the river. Over 150 illegal wharfs and 22 shipyards have been closed.
(By Ma Yamin)
光明网记者
马鞍山长江两岸恢复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美妙风情,江水清澈洁净,水鸟时而略过水面,马鞍山市民一改过去“临水不亲水”的状况,徜徉在沿岸的滨江文化公园等地,享受长江沿岸的生态美景。
红星新闻记者
马鞍山昔日的生态“痛点”,如今蝶变为环境“亮点”。水清了,岸绿了,美景复现了,过去的“环境洼地”,成了“生态福地”。
人民网、光明网、CGTN
《人民政协报》、《红星新闻》
《小康》杂志等
媒体记者陆续通过各自平台,
运用文字、图片、视频
等多种形式,
对我市狠抓环保督察整改,
打造美丽长江岸线的工作
进行深度报道,
截止目前,
已发布各类报道10余篇。
来源:马鞍山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唐冰倩
审核:陈峰